书籍全称
《当代台湾人文学术九讲(1950—2010)》
书籍版权信息
- 作者: 王东 / 胡逢祥 等
- 出版社: 上海人民出版社
- 出品方: 世纪文景
- 出版年: 2024年3月
- 页数: 520页
- 定价: 98.00元
- 装帧: 平装
- ISBN: 9787208186989
图书分类
历史 > 台湾史 > 人文学术史
内容简介
《当代台湾人文学术九讲(1950—2010)》由王东、胡逢祥等资深历史学家领衔撰写,聚焦战后台湾(1950-2010)人文学术与社会思潮的共生互动。全书分九讲,梳理光复初期的“去日本化”与“再中国化”、50-60年代文化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的碰撞、新儒学与科际整合的兴起、70年代“回归”思潮、80年代“本土化”浪潮,直至21世纪初台湾史书写的“建制化”。通过历史学、民族学、文学等学科的视角,结合杂志、学术机构与人际网络的分析,揭示台湾人文学术如何在政治变迁、社会演进与思想脉动中曲折发展。
本书依托20余年两岸交流经验与档案文献,细致呈现台湾思想文化的多元面貌,如“核心-边陲”困局、“中国化”到“本土化”的转向,以及“台湾意识”与文化民族主义的突进。内容脉络清晰,史料翔实,适合研究台湾历史、文化及两岸关系。上海人民出版社与世纪文景联合打造,平装设计兼顾阅读与学术收藏。这本书如一幅台湾思想的画卷,勾勒60年人文理念与社会变革的交织,启迪对当代台湾的深层理解。
背景与创作
创作背景
《当代台湾人文学术九讲(1950—2010)》2024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,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成果,回应学术界与公众对战后台湾思想文化研究的热切关注。战后台湾历经日本殖民遗绪、威权统治、民主化与本土化浪潮,人文学术成为社会变革的镜子与先声。作者群以王东、胡逢祥为核心,结合两岸学术交流与档案挖掘,填补了台湾人文学术史的系统研究空白。搜索显示,本书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优秀奖,广受历史与文化研究者推崇。 本书出版适逢两岸关系复杂化,提供了理解台湾文化脉络与社会多元性的重要视角。
作者简介
王东
1963年生,安徽庐江人,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、台湾研究院院长。研究领域涵盖中国史学史、史学理论与区域文化史,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“全球客家通史”。著有《客家学导论》等,多次获学术奖项,兼任台湾“中央大学”与交通大学客座教授。
胡逢祥
1951年生,上海人,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,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兼职教授。专注中国近现代史学史与学术文化史,主持多项教育部与上海市社科项目,著有《社会变革与文化传统》《中国近代史学思潮与流派》等。
核心理念解读
- 政治与学术的共生:台湾人文学术深受政治气候影响,如“去日本化”重建中华文化、“本土化”回应民主化,学术成为社会思潮的先声。
- 文化理念的对峙:50-60年代的文化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、70年代的“中国化”与80年代的“本土化”,反映台湾在全球化与在地化间的张力。
- 学科的转型与整合:史语所的实证史风、新儒学的振起与史学的社会科学化,展现人文学术从传统学统到跨学科的演进。
- 本土化的双刃剑:80年代“本土化”推动“台湾意识”与文化民族主义,却也引发“中国结”与“台湾结”的身份迷思。
- 历史书写的建制化:台湾史从“中国化”到彰显“主体性”,通过教育与话语建构,形塑多元史观与社会认同。
书评
《当代台湾人文学术九讲(1950—2010)》是一部视野开阔的学术力作,仿佛漫步于战后台湾的思想丛林,从“再中国化”的书声到“本土化”的街头呐喊。王东、胡逢祥等以520页的篇幅,细腻剖析60年人文学术与政治、社会的纠葛,每讲如一帧历史切片,史料扎实,洞见深刻。平装设计简洁大气,适合案头研读。这本书为历史学者、文化研究者及关注两岸关系的读者打开一扇窗,不仅重现台湾思想文化的曲折,也为理解当代台湾的多元面貌提供钥匙。
推荐理由
这本书是献给每一个想读懂战后台湾思想文化脉络的人的礼物。王东、胡逢祥等带你穿越“去日本化”的文化重建、“本土化”的社会浪潮,探寻台湾人文学术的根与魂。适合历史研究者、两岸关系观察者及文化爱好者。读完它,你会惊叹台湾思想的多元交织,也会对两岸文化对话多一份思考。它如一盏学术明灯,照亮台湾从光复到21世纪的蜕变之路。如果你想深入台湾文化史,这本平装佳作值得珍藏。
下载信息
《当代台湾人文学术九讲(1950—2010)》PDF、AZW3、MOBI、EPUB格式电子书下载
下载提示:支持PDF、AZW3、MOBI、EPUB格式。夸克网盘可直接保存与在线查看,城通网盘需输入密码9734。
评论